发布时间:2023-06-17浏览次数:702
中新网广州7月29日电 (记者 王坚)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下称“珠江委”)29日消息,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该委按照水利部工作部署,对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工作再部署、再排查、再落实。据统计,4-6月,该委累计对流域54个县(区)的376座水库等险工险段安全运行情况开展检查,发现各类问题隐患1281项,要求相关单位主汛期前完成整改或落实整改措施。
珠江委表示,将坚决守住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底线,确保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
珠江委介绍,4-6月,该委累计派出134个检查组对流域54个县(区)的376座水库、68座水闸、40段堤防险工险段安全运行情况开展检查,系统排查工程状况、安全管理、运行管护、管理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发现各类问题隐患1281项,全面督促有关责任单位在主汛期前完成整改或落实整改措施。
7月,珠江委对各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再部署、再排查、再落实,并抽查部分项目,确保重大风险隐患整改到位;并派出工作组检查指导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安全度汛工作,深入一线检查防汛责任体系建立及落实、工程度汛方案和超标洪水应急预案制定及备案、防汛值班值守、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汛物资储备等情况。
同时,珠江委要求大藤峡公司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严格执行防汛应急预案,防范旱涝急转的情况,组织多种突发情况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防汛关键期发挥“王牌”作用。
此外,近期,台风“泰利”“杜苏芮”接踵而至,珠江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密切关注台风发展变化,对影响区内的中小水库、病险水库、中小河流、在建工程等水利工程实行清单化管理,及时派出工作组对影响区内的病险水库、中小河流、在建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检查,指导台风强降雨防御工作。(完) 【编辑:田博群】
中新网北京7月29日电 题:故宫博物院古钟表修复师王津:传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细水长流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古钟表修复师王津刚从机芯调试的工作中抽身。这是一件产自广东广州的铜镀金倒球变字钟,计时部分已经修复完成,现在进入演艺部分的修复和调试阶段。
拆解、记录、清洗、修复、组装、调试、入库……过去的45年里,这套工序也如同钟表一样,在王津的工作日程中井然而规律地行进着。如今,故宫古钟表修复历经五代传承人。尽管每一代只有2到4个人,但王津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细水长流慢慢走,就是传承下来的过程。”
故宫博物院部古钟表修复师王津正在检查零件。受访者供图
16岁那年,王津在故宫博物院的钟表室里看到“这个文物能动”,觉得有趣,从此便与修复古钟表结缘。但实际上,这是一项对“静”要求很高的工作。
“文物修复首先要保证文物安全,不能在修复过程中给文物造成新的损伤,所以需要静下心来工作,不能着急。”王津向中新社记者回忆起自己的学徒时代,“有时候遇到的问题特别棘手,怎么调试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心情就会有些急躁。那时候师傅就会拍拍我的肩膀,让我出去转转放松一下,等平复好心情了再回来接着做。”
钟表修复师对静的极致追求,为的是重新焕发钟表动态的生命。“古钟表和其他文物有些不同,计时、报时、表演都是动态的,它是有生命的。修复钟表就是为了能让它重新动起来,让观众能看到古钟表真实的、原始的状态,”王津思索了一会说,“让它‘活’过来。”
在故宫西三所钟表室里,秒针走过每一格的声响都清晰可辨。从故宫博物院第一代宫廷钟表修复大师徐文璘开始,故宫古钟表修复迄今已经走过了98年历史。但无论近百年来窗外的世界如何变幻,在这方静谧的工作室里,时间似乎都被冻结了起来。
“到现在,我们遵循的还是老师傅传下来的手工做法,没有更高的现代科技手段,钟表修复还是得靠人。”王津认为,尽管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文物修复,尤其是古钟表修复始终无法脱离手工存在。
谈及故宫古钟表修复的变化,王津表示,修复技艺不曾改变,变的只有记录方式和科技材料。“早期的古钟表修复连作为参照的照片都没有,因为以前照相机很少,胶片也很珍贵。但是现在新科技在记录保存上的应用非常好,比如有数码记录仪、扫描仪器等等,很多零件可以进行扫描式记录,这也为将来复刻文物提供精准确切的数字化记录。”
与开放拥抱新记录技术所不同的是,王津对于新科技材料的使用持谨慎的观望态度。
过去,机芯零件从古钟表上拆解下来之后会放进煤油里进行清洗。而修复师为了摸清楚零件的磨损程度,时常需要把手伸进煤油里。如今,取代煤油的新材料应运而生,但王津坦言“不太敢用”。
“我们总是会担心新材料对文物会造成新的伤害。煤油是经过过去近百年验证的,除了正常氧化以外,它对机芯零件没有什么腐蚀性。虽然现在用作清洗液的新材料很多,据说去锈蚀的效果很好,但是对文物本体会不会造成损伤,还得等以后慢慢验证,所以我们还在坚持使用传统的煤油清洗液。”
不变的还有王津。今年是王津退休返聘的第2年,他说:“如果身体允许、工作需要的话,我觉得做到70岁也不是没有可能。”
故宫博物院古钟表修复师王津正在调试钟表零部件。受访者供图
2014年,故宫博物院“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津所在的古钟表修复室是该项目的唯一传承单位。作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王津时常带着徒弟前往全国收藏有古钟表的6家博物馆帮助修复文物,并为当地的古钟表修复师开设“非遗传承班”。
“一个古钟表修复师,最少得经过3年的时间培养,差不多5年才能成熟起来。”在王津看来,修复技艺的代代传承为的是帮助文物“延年益寿”。而为了能让古钟表长久地保持生机,王津和他的徒弟们正在作新的努力。
“考虑到文物安全,古钟表不能天天都‘动’,不然会造成新的磨损。我们正在设想,未来尝试完全复刻一件文物,原件静态摆放在那里,复刻品负责进行演艺展示。”据王津介绍,通过动画、视频等数字技术向观众展现修复过程和运作工艺也是良策。
“毕竟一件古钟表,经过修复师长年累月精心的修复之后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最后动起来的那一个瞬间,是最大的魅力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