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1浏览次数:540
根据党中央部署,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反馈工作近日全部完成。本轮巡视反馈采取集中反馈和巡视组“一对一”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9月19日,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集中反馈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中央第一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通报了巡视发现的共性问题,对抓好巡视整改作出部署。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金国出席会议并讲话。
9月20日至22日,15个中央巡视组分别向本轮巡视的30家中管企业党组、5家中管金融企业党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党组进行了“一对一”反馈。根据中央巡视工作安排,各中央巡视组向被巡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通报了巡视发现的突出问题,并向领导班子反馈了巡视情况。
反馈指出,近年来,中管企业、金融企业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影响,经受考验、勇挑重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体育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反馈严肃指出了国企、金融、体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到位,对肩负的职责使命认识不深刻,履职担当有差距;有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到位,风险意识不强,防控机制不够健全;有的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不到位,压力传导层层递减,贯彻严的基调不力,“一把手”等关键岗位廉洁风险比较突出,“靠企吃企”问题多发,“四风”问题突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仍有发生;有的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有待加强。
反馈要求,被巡视单位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守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决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治责任,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梳理排查风险隐患,堵漏补缺、化险挽损,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增强对“一把手”监督实效,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严肃纠治“四风”问题,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反馈强调,要在巡视整改上较真碰硬,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传导下去、一贯到底。被巡视党组织要坚决扛起整改政治责任,“一把手”是整改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对照反馈意见,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巡视发现的问题与主题教育检视问题结合起来,与上次巡视整改不到位的问题结合起来,系统整改、一体整改,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以整改成效体现忠诚担当。
反馈要求,要压实整改各方责任,促进同向发力推动问题解决。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整改日常监督,聚焦重点问题,盯住具体人、具体事,强化实地检查,掌握真实情况,对敷衍应付、虚假整改的,抓住典型严肃问责。组织部门要结合巡视情况加强调研指导,推动解决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要综合用好巡视成果,对巡视反映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加强日常监管,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政策供给,完善体制机制。巡视机构要加强统筹督促,建立完善整改工作机制,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报告。
据了解,中央巡视组还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有关规定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等有关方面处理。
(总台央视记者 宋琎) 【编辑:陈文韬】
中新网上海9月26日电(记者陈静)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的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简称:老港基地),承担着全上海超5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资源化的重任。记者26日获悉,目前,老港基地内建成并运行了大规模、高度自动化、安全的黑水虻养殖示范项目。
老港基地承担着全上海超5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资源化的重任。(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
在生产线开足马力后,老港黑水虻工厂每天有约5亿条黑水虻幼虫“打工”,一天就能吃掉50吨预处理后的湿垃圾残渣。据了解,利用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是一种新的生物处理技术,既可以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又能获得养殖收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
城投老港副总经理吴曰丰接受采访时介绍,湿垃圾常规处理工艺是“预处理+厌氧产沼气”,优点是成熟简单;缺点是处理效率低。他解释,厌氧菌分解有机物需要30天到40天,设备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同时,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不够彻底,通常厌氧罐会有30%的渣残留;另外,厌氧处理后还有大量的高浓度污水需要进一步处理。
“我们进一步探索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处理的新路径。经过多方调研和比选,最终选定黑水虻这种昆虫进行湿垃圾处理。”吴曰丰表示,“以黑水虻为代表的生物养殖技术是一种新兴工艺,可实现湿垃圾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减量化。湿垃圾经黑水虻处理后,主要产物是黑水虻虫体和虫砂,分别是优质的昆虫蛋白和有机肥,不仅降低了湿垃圾处理成本,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记者看到,在工作人员从车间带出的筐里,黑水虻幼虫被湿垃圾残渣养得白白胖胖。
黑水虻幼虫被预处理后的湿垃圾残渣养得白白胖胖。(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
据悉,黑水虻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指定的可食用资源型昆虫。黑水虻幼虫富含活性蛋白、昆虫脂肪、益生菌、抗菌肽及甲壳素,被誉为“动物人参”,可作为动物的主食或者饲料的补充。黑水虻幼虫食谱广、食量大、营养需求低,饲养安全性高,拥有巨大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潜力。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黑水虻幼虫除了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外,还含有很高的脂肪,这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生物柴油原料。目前,黑水虻资源化产品的应用主要包括昆虫蛋白饲料、医药和保健品、生物柴油和生物有机肥等。
黑水虻养殖车间。(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 )
在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二期,记者看到,机械臂和传送带在不同的箱体间运转。养殖车间分为孵化区、养殖区和布料收割区,在黑水虻长到最肥壮时便会由传送带送到后处理车间的筛分机器上,通过两级振动筛的旋转,实现“虫粪分离”。吴曰丰透露:“孵化后的黑水虻幼虫将在‘暴食’期,会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200倍的湿垃圾,体重可增长数十倍。目前,通过黑水虻的努力打工,大量湿垃圾得到更高效处理,湿垃圾中的有机物均转化成了优质昆虫蛋白,产品收益较原处理方式翻了一番,扣除运行成本后净收益增加逾30%。
不过,由于黑水虻早期养殖基本为散养状态,缺乏科学有效的养殖工艺,养殖效率低、效果差,且大规模工程实施仍存在技术瓶颈,比如:孵化、饲喂和产品加工等环节的规模化有待进一步突破;专业的工艺设计和系统集成、全流程自动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在老港基地,记者看到,总投资约16.57亿元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正在建设中,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补短板、提能力”的重要项目,也是上海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三期项目主体工艺采用干、湿协同实现有机物料的“全量厌氧”,辅以多元深度资源化技术,每天产生的沼气可发电38.8万度,生产CNG14.4万立方米,以及大量毛油、饲料和有机肥原料,真正实现湿垃圾“从自然界来,到自然界中去”的生态循环,体现多元低碳、全量再生理念。吴曰丰表示:“新的空间已经预留出来,未来可将湿垃圾残渣消纳能力扩大至450吨/日。就看它们(黑水虻)的表现了。”
据悉,目前,已经实现全量运营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总规模为处理湿垃圾2500吨/天,其中餐饮垃圾1300吨/天,厨余垃圾1200吨/天。老港开发公司规划发展部(工程技术部)副经理陈凯介绍,三期项目主体工程占地面积299.1亩,设计处理规模为厨余垃圾2000吨/天;建成后,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每日湿垃圾总处理规模将达到4500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之一。(完)